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什麼是「頻閃光」?從科學角度了解它的本質
在 LED 光源普及後,「頻閃」(Flicker)成為影響視覺健康的重要議題。頻閃是指光線亮度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化的現象,肉眼可能察覺不到,但大腦與視覺神經仍會受到干擾。
根據 IEEE Std 1789-2015(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),當光線閃爍頻率低於 3000 Hz 時,即可能對人眼與神經系統產生潛在影響。常見的 LED 若未使用穩壓驅動器,就可能因電流波動產生 100~120Hz 的可偵測頻閃。
◆
頻閃對眼睛與大腦的危害:醫學研究揭示的真相
多項研究指出,長時間暴露在頻閃光環境中會造成以下問題:
根據 歐盟 Ecodesign Directive (EU 2019/2020),產品若閃爍指數(Pst LM)超過 1.0,即不符合健康照明標準。
◆
什麼是「無頻閃技術」?醫師推薦的護眼關鍵
「無頻閃護眼檯燈」的核心在於穩定光輸出。它透過 高頻 PWM(脈衝寬度調變)或直流恆流驅動技術,確保光源輸出不隨電壓變化而閃爍。
主要技術包括:
醫師通常建議選擇符合 IEEE 1789 無頻閃規範 的產品,特別是給兒童、長時間閱讀或使用電腦者。
◆
「無頻閃」不是行銷話術,而是醫學實證的護眼科技
許多消費者誤以為「無頻閃」只是廠商宣傳用語,實際上它是國際標準定義的健康指標。
根據 WHO(世界衛生組織)與英國 HSE(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) 的照明指引:
◆
如何檢測檯燈是否「無頻閃」?
可透過以下方式簡易判斷:
◆
選購護眼檯燈的三大醫師建議
優先考慮無頻閃 + 低藍光認證產品
光線均勻、無眩光:選擇具擴散片與防眩鏡面設計的檯燈
色溫可調:根據閱讀、休息或夜間使用需求,切換 3000K~5000K 色溫區間
這些條件能最大化護眼效果,降低長期用眼的疲勞與健康風險。
◆
國際標準與無頻閃趨勢
IEEE 1789-2015:定義安全閃爍頻率與調光範圍
EU Ecodesign Directive:規定照明產品必須符合閃爍與閃光(stroboscopic effect)限制
ANSI/IES RP-27:針對藍光與頻閃對視覺健康的安全規範
許多國際品牌如 Philips、Panasonic、BenQ、SYLSTAR 等皆已導入「無頻閃技術」成為標準配置。
◆
結論:真正護眼的關鍵,在於「看不見的穩定光」
醫師強調,「護眼檯燈」的價值不在於亮度多強,而是光線是否穩定。無頻閃技術不僅是行銷口號,而是經過醫學驗證的護眼科技。
選擇符合國際標準的檯燈,是保護自己與家人視力健康的第一步。